“直播写作业”不宜模仿
中国教育报 | 2025-10-15 09:15:00

  孩子写作业磨蹭,有什么好办法?据媒体报道,浙江一位母亲尝试“直播写作业”的方法,让孩子在镜头前完成作业,意外发现效率明显提升。这场两小时的直播吸引近两万人次围观,随后在家长圈引发模仿热潮。

  “直播写作业”的做法看似机智,但当“云监工”成为治愈磨蹭的药剂,当点赞鲜花取代亲子沟通,我们需要反思:这种方式真的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吗?是否会让孩子产生“为他人眼光而学”的功利心态?

  “镜头魔法”的背后,是孩子对“被观看”的本能反应。心理学中的“观众效应”确实能改变个体行为,但这种基于外部监督的“高效”,恰如提线木偶的舞蹈——线在谁手,舞向何方?那个因“网友说写字不好”就立刻擦掉重写的孩子,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价值重构?当学习动机从求知欲蜕变为表演欲,当成就感源于点赞数而非破解难题的喜悦,这种效率提升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。

  令人忧心的还有家长角色在这场表演中的悄然退场。镜头前母慈子孝的和谐可能只是一时的假象。如果传统教育中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引导,被简化为技术层面的监督技巧;本该在试错中建立的信任关系,被滤镜下的完美形象所替代;当吼叫被克制只因“不好意思”,当冲突化解依赖第三方注视……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情感纽带很可能已经被架空。

  “直播写作业”的流行,某种程度上是一些家长教育焦虑的数字化投射。因为怕孩子落后,怕亲子冲突,所以急着找捷径,想要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。然而,教育从没有“一劳永逸”的捷径,对深度思考、学习乐趣的忽视,可谓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”。有家长欣喜于“直播是那段时间孩子写字效率最高的一次”,却忘记反思:效率之外,孩子可曾体会过汉字的结构之美?可曾在某一刻为某个词语的精妙而怦然心动?

  技术对教育的介入从来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好技术。倘若直播只是偶尔的游戏,尚可理解;但如果其成为督促孩子写作业的依赖模式,绝非正途。教育终究要回归面对面的温度,需要有允许犯错的包容度——这些,是再多的虚拟鲜花也无法替代的。

 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,那些看似低效的陪伴、那些允许磨蹭的留白、那些不带目的的探索,很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。表演式学习或许能暂时提升效率,却难以培育出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驱动力的人才。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,任何试图用表演加速这一过程的尝试,最终都可能让我们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。

  (作者系公职人员)

责任编辑:李晨
精彩推荐
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
05-19
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“特斯拉速度”成为“上海速度”常态
05-18
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
05-11
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、年轻化的选择
04-20
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“预售抢购模式”及“两级火箭渠道模式”
04-20
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
04-17
热点推荐
五六天后: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“保驾护航”
06-08
谜茵焕肤精华: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
06-08
草本与咖啡的结合——品晟咖啡强势登场
06-08
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|大有机会博10%的收益,来不来?
06-08
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?
06-08
TMALL@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,用脑洞致敬生活!
06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