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随着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,至此,浙江省11个设区市均已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。这也标志着浙江省在区域层面对中小学育人方式的探索进入新层次。
春秋假的推行,从来不只是“多放几天假”那么简单。从浙江多地的实践来看,这项政策能否赢得民心,关键在于是否能落到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、有利于家庭幸福、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”的实处。而要实现这三重效益,离不开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方协同,共同搭起一座让家长安心、孩子舒心的“民生桥”。
对学生而言,假期不应是“无人管”的真空期,更该是“有收获”的成长期。杭州的探索恰恰抓住了这一点:今年春假开设的278个免费托管点,不仅解决了“孩子没人看”的安全问题,更通过“春假学堂”让成长不打烊:数字人课程激发科技兴趣,社区研学拉近生活距离,AR虚拟实验满足探索欲。这些不只是“看孩子”的托管,而是把课堂延伸到假期,让学生在轻松氛围里长见识、练能力、修品德,真正实现“休憩不辍,成长不止”。对于学校来说,既守住了假期的“安全线”,也搭建了“成长台”,让春秋假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”从口号变成了孩子手中的体验课、眼里的新发现、脚下的实践路,这正是政策最该有的温度。
春秋假的核心价值,藏在亲子相伴的时光里。浙江省有家长提前规划年假,带孩子去看山川湖海;也有家长把单位会议室变成临时“自习室”,在工作间隙陪孩子读一本书、解一道题。这些场景里,没有“陪娃还是上班”的两难,只有“和孩子一起度过假期”的温馨,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幸福,家长收获参与亲子成长的满足,这在生活中增添了欢乐的音符,“小家幸福”的滋味自然更浓。浙江省绍兴市推动企业落实弹性休假、错峰休假,更是为家庭便利“度假”“搭了把手”。当温暖的政策帮家长打通“陪娃”与“工作”的堵点,春秋假“有利于家庭幸福”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,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。
春秋假倘若只靠学校和家庭“单打独斗”,很容易出现“托班停摆”“资源断层”等漏洞,反而会引发部分家长的焦虑。浙江省绍兴市的做法给出了破局思路:一方面落实与中小学春秋假相衔接的带薪休假制度,积极引导、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落实弹性休假、错峰休假等;另一方面动员社区开设“春秋令营”,就近就便提供公益托管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。另外,我们还可邀请退休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当看护员;联动科技馆、图书馆推出假期研学套餐,让公共资源为孩子的更好成长而敞开各种大门。这些社会力量的加入,不仅填补了“看护空白”,更让春秋假期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。当家长不再为“孩子没人管”愁眉苦脸,能安心投入工作;当孩子有安全、有意义的假期去处,减少“无人监管”的风险;当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形成育人合力,构建完善的关爱网络,社会运行自然会更平稳。春秋假“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”,就藏在这些“有人搭把手”的细节里,藏在每个家庭卸下焦虑的笑容里,藏在公共服务的贴心保障里。
从浙江省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经验来看,春秋假从“争议焦点”变成“民心工程”,关键在于找准了“三重有利于”的核心目标。当学校守住成长底线、家庭激活幸福内核、社会筑牢稳定根基,三方拧成一股绳,春秋假才能真正成为惠及学生、温暖家庭、助力社会的民生好事,让政策红利实实在在落到每个人心里。
(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发展规划部副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