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段时间,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:小学生会不会写诗关系不大,只要学会写作文就可以了。可最近几年,情况有了变化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设有诗歌单元,单元后面的练习中,要求学生写童诗。近几年,中考高考的试题中,也常有现代诗的题目。写诗,在新的时代面前,似乎成了一个必答题。那么,为什么要求小学生写诗呢?我们说,诗歌是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,写诗自然会帮助小学生理解这个世界,理解自我;况且,写诗可以完善他们对表达的冲动,享受表达带给他们的愉悦,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更丰富、更美好。
一个人的感受和体验,按照程度不同,大体可以划分为感觉、情感、经验三个阶段。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人的感官、心灵和智性三个方面,它们之间相互联系,又有所不同。诗歌中所讲的经验,是经过理性沉淀的情感体验,它是人类情感的智性层次。也许有人质疑,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凝结,是文学中的象牙塔。要求小学生写诗,是否要求过高、有点儿不切实际呢?依据笔者多年的诗教经验,小学生不但可以写诗,而且可以写得很好。他们虽然年龄小,阅历不深,但这个年龄段却是人的一生中,感觉最敏锐、情感最活跃的时期。他们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着丰富的诗的矿藏。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,“孩子是天生的诗人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对一个小学生来说,内心有了感觉、情感和经验,尚不能写出一首诗来,还需要找到承载这种感觉、情感和经验的形象。在诗中,我们又把这种形象叫作“意象”。意象是“意”加“象”的组合。在自然界里,一切看得见的物体,如山、水、草木、房屋、道路等,都可以称之为“象”。光有“象”还不行,还要给“象”灌进去“意”,有了“意”才能叫意象。
我们不妨来看著名诗人艾青的《树》:“一棵树,一棵树/彼此孤离地兀立着/风与空气/告诉着它们的距离//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/它们的根伸长着/在看不见的深处/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。”诗人写的是“树”,树就是这首小诗的“象”。如果只是写“象”,小诗也毫无价值。在诗的第二小节,诗人写树和树之间,彼此有一定的距离,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,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,它们的根相互纠缠在一起。这就给“象”灌进去了“意”,有了“意”就可以称其为意象了。意象和意象组合在一起,形成有疏有密、疏密相间的整体,这就形成了一首诗。
好的意象的产生,往往是对诗人想象力的挑战。笔者以为,想象是诗歌创作中最活跃、最本质的力量,它同样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。在诗歌创作中,诗人可以根据已有的形象,再造或创造出另一个形象;或者根据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,去推测、发现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。通常常见的想象有象形想象、变形想象和象征想象,诗人总是通过想象,不断丰富我们对世界的感性认识。
笔者在为《延河》编辑“儿童文学专号”时,发现了年仅九岁的小诗人洪锐琪的来稿。他写的题目是《白天的脚印》:“你知道吗/白天/也在走路/那天上的太阳/就是它走路时/留下的亮脚印。”他把太阳比喻成白天走路的一个“亮脚印”,这不仅是小诗人的神来之笔,更显示出超强的想象力。我不禁为这个小学生的想象力拍案叫绝,直呼其妙。事实证明,一个小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,托举起自己的理智在诗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,理智也完全适应想象的天马行空的节奏。
诗歌的语言和小说、散文的语言,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音乐性。这种音乐性分为外在音乐性和内在音乐性两个方面,外在音乐性称为外节奏,内在音乐性称为内节奏。节奏是语音和情绪呈现规律的起伏和变化,分为两个方面:一是内在的情绪、心理的节奏,二是外在的语音的节奏。诗的两个节奏并不是同等重要的,诗可以没有外节奏,但绝对不能没有内节奏。著名诗人戴望舒认为:“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,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,即在诗情的程度上。”
目前,诗人写给孩子的诗,大多只有内韵而没有外韵。即使孩子写的诗,也大多是这样。对此,著名诗人金波呼吁:给孩子写的诗,最好要押双韵。笔者非常赞同。孩子年龄小,喜欢朗朗上口的诗歌,这样的诗上口、入耳、易记、易诵,有利于诗歌的传播和普及。音乐是诗歌的翅膀,只有使诗插上音乐的翅膀,诗歌才能在想象的百花园里翩翩起飞……
(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、诗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