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网讯(记者 代红玉 见习记者 张瑶)站在引汉济渭黄池沟配水枢纽的观测平台上,李虎子指着清澈的汉江水,语气里满是自豪:“从这儿调出去的水大部分供居民生活用,水质非常好!咱老百姓现在烧开水,水壶里几乎都没有水垢。”作为引汉济渭公司秦岭分公司黄池沟配水枢纽管理负责人,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,他的记忆里,装着关中从“缺水苦”到“引水甜”的家乡巨变。
10月13日,“行走江河看中国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陕西引汉济渭黄池沟配水枢纽,了解这一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,见证“一江清水润三秦”的生动实景。
一只桶,藏着“水荒记忆”
“以前缺水缺得厉害啊!”李虎子的思绪一下拽回多年前,“小时候,我和妹妹总一人攥着一只桶,聚精会神地等广播的送水通知,生怕错过给家里取水的消息。”
他记得那会儿,因为水资源紧缺,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都挂着锁。放水也只有固定时段,来水时整个院子都听得见桶瓢碰撞的声响。一到夏天,桶就成了宝贝:洗完脸的水存着用来洗菜,洗完澡的水攒着洗衣服,最后剩的浑水也舍不得倒,得留着冲马桶——桶里的每一滴水,都要“走”完好几道流程才肯罢休。
不只是这一个地方,整个陕西都在受缺水的苦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上世纪80年代,陕西全省水资源紧缺日益显现,渭河流域关中地区的问题更为突出。到1995年,西安更是爆发大规模水荒。供水紧张使得工厂一度减产甚至停产、高校被迫放假、人畜饮水困难。
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展馆内展示的水荒时期情景资料。张瑶摄
也正是这场刻骨铭心的水荒,让“引汉济渭”从迫切的民生期盼,逐步走向工程论证的台前,成为破解关中缺水难题的“希望之光”。陕西将眼光投向水资源丰富的秦岭以南汉江,组织水利专家开展全面普查规划,积极谋划跨流域调水重构陕西水资源格局,在多种构思和多种线路方案的比选下,直到2003年,终于下定决心:启动引汉济渭工程!
十余年间,数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、凿山穿隧,终于在秦岭深处打通了关键输水通道。2023年7月16日,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实现先期向西安通水。奔腾的汉江水顺着隧洞涌入关中平原,淌进千家万户的灶台边,漫进寻常百姓的洗衣盆里。
险象环生,啃下“世界第一难”
凿穿秦岭98.3公里,引汉济渭的难度被业内称为“世界第一难”。
“引汉济渭工程的TBM(隧道掘进机)施工时,多种地质灾害叠加,施工困难,国内外非常罕见,综合施工难度堪称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曾表示。
特别是从底部穿越秦岭的输水隧洞,工程建设期间频繁遭遇各类地质难题。岭南TBM施工遭遇4.6万立方米/天的超强涌水。隧洞内常年温度超过40℃,相对湿度接近90%。岩石抗压强度高达316兆帕,TBM刀头如同在高耐磨钢板上掘进。岭北TBM施工遭遇软岩大变形,连续多次出现严重卡机。同时,可燃有害气体、断层塌方等问题也接连出现。
“工人们下隧洞,钢盔、防弹背心是‘标配’。”引汉济渭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魏溪介绍,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岭南TBM施工段最大埋深深达2050米,平均埋深达1300米,岩爆的威力对现场施工形成了极大威胁。随着TBM不断掘进,隧洞埋深不断增大,岩石承受山体重量的压力会更大,地应力也随之增大,岩爆更加强烈,弹射出的岩石重量、动能也会更大,速度也更快。
工人身穿防弹衣、钢盔在秦岭输水隧洞中支护作业。主办方供图
为此,技术攻关团队拿出了定制方案:创建了以微震监测为重点的岩爆预测预警工作方法,采用激发极化法、瞬变电磁法、三维地震波法等综合方法,对掌子面前方断层、溶洞、破碎带等进行超前探测,有效解决了秦岭隧洞4000余次岩爆、600余次涌水、888米底板隆起和3次TBM卡机脱困等难题。创造了TBM法施工通风距离16.5公里,钻爆法施工通风距离7.2公里和隧洞相向贯通27.3公里等多项世界纪录。
2024年,引汉济渭工程荣获国际工程咨询界“诺贝尔奖”——菲迪克工程杰出奖,再次彰显了我国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上的卓越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解渴陕北,滋润关中,带动陕南
2025年,陕西旱情形势极为严峻,关中地区、汉江流域同时遭受严重旱情,黄金峡水库、三河口水库上半年来水偏少7-8成。危急时刻,引汉济渭工程上半年向西安市供应极为解渴的1.19亿立方米原水,日最大供水量超过110万立方米,占西安市日总供水量的半数以上。工程累计完成先期供水2.88亿立方米,稳稳扛起了城市供水安全压舱石的作用。
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。主办方供图
这份可靠,早已被权威认可——2023年,引汉济渭工程入选“人民治水·百年功绩”工程。2024年,工程入选“共和国印记”见证物。如今,它更成为五纵十横的“陕西水网”骨架中的“一纵两横”,成为重构陕西水资源格局的“大动脉”。
未来,引汉济渭工程全面投产后,这份“大动脉”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,必将持续对关中和陕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、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,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、挤占生态水的状况;通过水权置换,为陕北从黄河干流取水提供用水指标,支撑全省1.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,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。工程供水、发电、防洪效益,将进一步促进陕南经济结构调整转型。
引汉济渭工程整体布置图。主办方供图
为了让这份规划尽早落地,工程建设正加速推进。10月10日,国家重大水利工程——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北干线33.8公里隧洞全部贯通,这为北干线2025年底全线贯通,尽早实现供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目前,二期工程南北干线输水隧洞、管道、管桥等正在加紧建设,确保2026年全面建成。同时,西安、西咸新区、咸阳也加快水库、水厂、供水管线等配套工程建设,全力承接汉江来水,届时,咸阳、渭南、杨凌等20个受水对象将同步获得稳定供水。
当采访团离开黄池沟配水枢纽时,汉江水仍在静静北流。这股穿越秦岭的清流,淌过建设者曾挥汗攻坚的岩层,漫过记忆里攥桶等水的旧时光,带着中国水利的智慧与担当,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画卷里,为三秦大地输送更绵长的滋养,为万家灯火续上更踏实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