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魏婉)在国新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带来一组数据: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2024年首次迈上1.4万亿斤新台阶,人均粮食占有量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25公斤,达到500公斤,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,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,同时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,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。
“我国粮食库存充裕、市场平稳,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、更有成色。”刘焕鑫总结,5年来,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践行新粮食安全观,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扎实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,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,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经过不懈努力,中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。
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。刘焕鑫强调,组织好大规模的粮食收购,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是关键。近年来,我国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,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,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,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,保护农民种粮利益。
目前,市场化收购已成为我国粮食收购的“大头”,占收购量的9成以上,有效发挥了畅流通、增活力的作用;政策性收储,包括对小麦、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相关品种组织各级各类储备收储,有效发挥了稳预期、兜底线的作用。
在粮食流通保障能力方面,刘焕鑫介绍,从设施条件看,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.3亿吨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5800万吨,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,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.2亿吨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7000万吨。从产业发展看,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产业强、供给优,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。
“据我们调查测算,近3年粮食储存、加工、运输环节,粮食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%。”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提到,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具体而言,在储存环节,农户储粮的损失率是3%,比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;在粮库储粮环节,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%以内,粮库储粮周期一般是3-5年;从粮食运输来看,损失率降低至0.8‰;从粮食加工来看,损失率降低至0.8%。
目前,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,粮食流通也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。刘焕鑫进一步指出,面对应急状态,拿得出、供得上,是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考验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,36个大中城市的成品粮油储备持续保障15天以上市场供应量,其他城市也保有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。
各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由5448家增加到6872家,增长了26%;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由120万吨增加到178万吨,增长48%,一天加工量够两天吃;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由4.3万家增加到5.9万家,增长37%;依托这些网点,成品粮油应急日供应能力由106万吨增加到167万吨,增长57%……“这组数字能够反映出我们的应急保障能力是非常强的,可以让老百姓放心。”刘焕鑫说。
谈到“十五五”时期工作重点,刘焕鑫表示,将着眼“为耕者谋利”“为食者造福”“为业者护航”,深入谋划和推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,扎实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这篇文章,加快构建更高层次、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魏婉来源:中国青年报
2025年10月15日 07版